不止于展览,乡村之光在振兴中熠熠生辉
栏目:商业 来源: 发布:2022-02-25

“我的乡村我的家”

中山市乡村文化振兴摄影展览于

紫马岭公园南门广场全民健身广场
兴中园广场同期展出

展览将于2月28日正式闭展

感兴趣的市民朋友如未看展

请抓紧时间前往观展噢

“我的乡村我的家-中山市乡村文化振兴摄影展览”闭展纪念视频 | 彭磊铿 凯义

本次展览覆盖全市23镇街的近500幅精美图片,全面反映了中山的乡村风貌、传统乡风民俗、群众文化生活、乡村旅游等多维度的风采。

展览由中山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文明办、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城管和执法局、市社科联、市文联、中山日报社、中山广播电视台等单位共同主办,中山报业中新传媒承办,面向全体市民免费开放。

在乡村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乡风民俗、文化形态,积淀出独属于当地人的价值取向和情感归属。不在乡村生活的人,不亲临乡村,很难直观体会到乡村那种既微妙又震撼的改变。

当下中山要着力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浓墨重彩书写好文化兴城这篇大文章,其中重要一环便有乡村文化振兴。为向中山市民呈现一场乡村文化图景盛宴,我们组织了旗下130多位签约摄影师,历时60天,走进中山23镇街24村进行采风拍摄。

那两个月里,摄影采风活动执行团队,每天不是在打电话协调拍摄内容,就是提前到各乡村踩点、规划路线,或者正在乡村里落实活动各项安排。直至最后一场下乡采风活动圆满结束后,大家才短暂地舒了一口气,负责人大彭哥额前的刘海也忽然可以捋顺了。  

在大多数的摄影采风活动现场,都能看见健灵小哥忙前忙后,拿着文件夹耐心细致地确认本场活动每一个环节的时间节点和流程,然后又与镇街、村落的相关对接负责人确认行程细节,招呼摄影师定点创作、自由采风……极繁琐之事,都被小哥一一妥帖处理。

 
健灵小哥憨憨笑称:“那时几乎每个周末,我都和摄影老师们奔走在乡村阡陌间,看到了中山许多乡村蓬勃发展的新面貌,属实是一段难忘而精彩的经历。尽管每次采风结束都累到想直接躺平,但看到摄影老师们按下一次次快门,收获到满意作品时露出满足的笑容,我就又觉得这件事特别美好,特别值得。” 


在安排行程之余,采风途中遇见喜欢的景物,健灵小哥也会掏出手机记录下那一刻的美好。摄影 | 于莉莉

开展前,执行团队争分夺秒地进行图文编辑和展板设计工作。摄影 | 彭磊铿

我们深知组织活动和调配人员的不易。在高强度的工作态势下,每一场采风活动的顺利进行,都离不开各镇街和各村、各社区居委会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配合。

苏伟标先生负责策划和安排采风团队在黄圃镇三社社区的活动,他表示:“我们特意为采风活动安排了社区一直谋划打造的三社文旅路线。本次活动,我觉得是对三社一次很好的宣传与传承,能让更多黄圃以外的人认识了解三社传统乡村历史文化。”安堂社区居委会的林昶游女士表示,“经过两期建设的安堂精品村古村风貌,在采风团队的镜头下,以不同的视角展现在群众面前,能让群众直观感受我们建设的诚意和用心。与此同时,我们社区也制作了一份拍摄花絮放上视频号,吸引了众多村民及其他群众的围观。”

摄影采风活动执行团队,在这样一场又一场采风里,与乡村的联系更加紧密,与摄影师们变得更加亲密,也更了解村民和摄影师心里对乡村深重的感情与热爱。 


阜沙村采风一日游,金色的不仅是阳光和稻浪,还有波光粼粼的水面。摄影 | 上图:林锦洪,中图:刘诗觉,下图:黄可明


采风活动中,摄影师们寓摄于乐。摄影 | 上图:万华,中图:彭磊铿,下图:黄炎荣

对于摄影师而言,城市的风花雪月有时并不比乡村的泥黄草绿更美,在自然中野蛮生长的乡村,最终也将在艺术美的加工中归于自然。乡土是凝固的音乐,乡貌是时光乐谱上的音符。文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都在乡村这一载体上深浅不一地展现着。

当阜沙村村民扛着单人农艇从乡间阡陌铿锵走来,稻穗在田野上闪着金光,转眼间他们便在平静的河涌间你竞我赶,昂扬着挥臂落桨,船桨划出连绵的涟漪。摄影师们各出奇招,姿势“奇特”,全力捕捉转瞬即逝的画面。瞧,有人在升起无人机航拍,有人马步一扎将镜头搭在前人肩上聚焦,有人蹲在田地上仰拍……有趣极了。

“每条村民风民俗都唔同,行一次就明显可以学到唔少嘢,正!” 摄影师黄焯辉说着一口纯正的石岐话,与执行团队闲话家常。

“与其说是一次采风,不如说是一次摄影修行。”摄影师于莉莉神情认真,边拎着照相机一边走村,一边寻找拍摄角度。

“这么多场乡村采风,我只缺席了一场”“来搞创作,顺便旅游,我真的想走遍中山的每一个村落”“工作日上班,周末放假就跟着来采风学习,顺便‘充电’”,摄影师们每每谈及参与此次采风,便有满满的自豪感。 


展览搭建现场,师傅们敬业且细致地拧好每一颗螺丝,挂好每一幅画布。摄影 | 海英

历时2个月的采风,转化为实体展览时,给人以莫大的欣喜。蓝天白云,闲时信步,是看展好时光。摄影 | 凯义

遇见喜欢的展览,穿梭期间,让文化生活更丰富。摄影 | 彭磊铿

对于群众而言,忙碌的生活让他们少了下乡的惬意,时代发展大大推进了乡村城镇化进程,他们认为乡村蜕变之后应是城镇模样,便鲜少去关心。实际上,城与乡无论怎么蜕变,都有着极大不同。 

我们要搭载能让更多市民直观看见乡村的平台——用艺术去讲故事。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曾说,“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 

摄影师用镜头丈量发展,十年如一日地记录着、发现着和探索着乡村各个角落,或深或浅的变化。我们则用展览,将这份炙热的乡土情怀,穿越寒冬送到每位市民身边,向广大市民呈现当下乡村盛景。这恰恰是为了回馈群众、答谢乡村建设者,更为了引发更多人共同投身到守护乡村以及建设乡村中去。 

看展览就是一个不断发现和探索的过程,艺术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我们以此展凝视乡村的同时,也接受万千市民的审阅,这正是“我的乡村我的家-中山市乡村文化振兴摄影展览”的价值所在。 
 
在紫马岭公园南门广场、全民健身广场和兴中园广场三个展区观展的市民朋友如织,有少年人、有青年人、有老年人……不少人流连忘返于拍照打卡,也有不少人品味着更大内涵。

我们在进行日常巡展时,遇见在紫马岭公园主展场观展的市民高华北,只见先生逛展十分认真,反复从开篇到结语观读与思考,往复环着展区的大图小图绕……这样沉醉的观展人,瞧着让我们好生欢喜,便与先生交谈了起来,“中山是我最敬佩、最喜欢的地方。这个展览让我对中山有了更系统的了解,希望以后也能够举办更多这样的文化活动。”
 
另一位观展市民,梁春荣先生,则表示他是来中山近十年的新中山人,他认为中山是一个亲民、不排外的城市,这个展览办出了中山特色。“展览反映了中山的城镇乡村,各个方面的文化生活、群众生活的变化,对我有着很大的鼓舞和启发。”


市民高华北先生正在讲述自己的看展心得。摄影 | 凯义

市民正在接受采访,怀里的小狗也乖巧地倾听着,画面甚是可爱。摄影 | 凯义


组团看展,拍照打卡。摄影 | 李景志

来乡间一趟,不仅要看见清晨的曙光和光明的太阳,也要看见黑夜中的微光和阴霾里的火光。历史的推轮必然向前,我们要在向前的道路中,思考方向、探索正轨,大步迈前。

这一场展览即将闭展了,我们欢迎大家抓紧时间前来再多看看展,也更希望大家可以到中山的各个乡村里去,感受更真切、更鲜活、更有温度的“乡村展”。


◆编辑:徐璇 
◆二审:方嘉雯
◆三审:陈伟波
◆终审:赖有生 
◆素材来源:中山影像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这是个未到发布时间的稿件
103人浏览   2025-05-29
快乐就好
80人浏览   2025-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