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玉||杏林仨(人生/纪实)
栏目:文棚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陈丹玉 发布:2023-07-26

杏林三老

青山不老人易老,我所熟悉的三位好医生,都跨进退休的门槛了。“杏林三老”的故事,就是关于医生、关于退休的故事。

三老之首是英老医生,他今年已经七十六岁了,平头短发染上点点秋霜,瘦弱的身体再也经不起疾风迅雨。今年年初英老做了全喉切除手术,声带再也发不出声音了。

人世沧桑,几多风雨。英老天生腿瘸,幼时家境贫寒,险些遭遗弃。幸天资聪颖,终走上学医、行医的道路。几十年来他白天当“赤脚医生”,救治病患,晚上潜心钻研药学,独家研制出多种疗效显著的外敷药物,助无数病人战胜疾病,重获健康。

英老的医者仁心,多体现在细微之处。比如村民们夸赞他打针技术高超,这里面有他的一片良苦用心。看过他打针的人就知道,他下针迅即果断,手法娴熟,右手推药的同时,左手会拿着一支消毒棉签,轻轻地挠触针口周围的皮肤,转移病人的注意力。如果来打针的是小孩子,他会准备一些有趣的话题,逗引孩子说话。一问一答之间,针就打好了。

因为是邻居,我小时候经常出入英老的诊所,很喜欢观察医生给人看病的过程,也早早知道,这个整天忙忙碌碌的医生是个值得尊敬的人。得知英老患病,我的心沉甸甸的,直到有一天,从家乡来的人告诉我,英老身体康复后用上了“电子喉”,学会了用食道发音,虽然声音还很微弱,但他还是开放诊所,接诊上门求治的患者。我心里感动不已,突然领悟到,像英老这样的医生,职业就是他的生命,病人就像他的亲人,只要他还“健康”活着一天,就不会将病人拒之门外。他的字典里永远没有“退休”两个字,必将和疾病抗争到底。

英老因腿瘸,极少出诊,而另一位慈祥的老医生,不辞辛苦,愿意将健康亲自送进病人的家门,他就是文老医生。文老退休前是镇医院的副院长,德高望重。他退休后被医院返聘,继续为病人服务,坚持到现在已经有十一年了。文老时刻以病人为重,年轻时半夜里紧急出诊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如今他退休了,病人家属们不敢像以前一样深夜敲响他家的门,只是白天仍求他出诊。文老体谅年老的病人出门实在不便,于是仍骑着他的旧摩托车奔波在路上,足迹遍及全镇每个角落。

文老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他善于揣摩病人的心理,能够通过亲切的谈话巧妙化解病人的焦虑情绪,对于那些久病卧床,身心痛苦的高龄老人来说,他就像“天使”一样翩翩而来,来了就悉心照顾着他们的病情,也熨帖着他们愁苦的内心。很多人见过文医生给年迈的病人看病的场面:他坐在床边,戴上听诊器,一边给病人检查身体,一边细细询问。遇到病人倾诉烦恼,表达焦虑的时候,文医生就会耐心进行开导;倘若病人和家属有什么问题,他也会耐心地一一解答,绝不敷衍了事。文老是病人们全心信赖的好医生,他的退而不休,对许多老人来说,是一种福音。

医生的孩子还会愿意当医生吗?这个答案因人而异。我所知道的,楚医生就成功地培养了两个医生儿子。楚医生退休前是镇医院的主任医生。在职时他是一个“工作狂”,可以为了病人牺牲自己的假期,可以为了病人的权益与医院领导吵架,可以为了帮助贫困病人渡过难关而贴上自己的工资。他的退休也充满传奇色彩:一是谢绝医院返聘,二是宣布“金盆洗手”。果真,他退休之后学那闲云野鹤,过起了散淡的生活。对于他的选择,有的人不理解,有一些议论。别人的议论丝毫不能影响到楚医生,他依然遵循自己的内心,把日子过得平平淡淡,把心境造得明明净净。他最大的爱好是读古书,退休后家里的藏书不知不觉增加了两个大橱。在他的影响下,一对孙女也成了小小的“书虫”。他说:希望孙女们将来能成为优秀的医生。

三位好医生,都将人生的盛年献给乡村医疗事业,赢得群众的称颂。晚年时,他们却活出了不一样的人生姿态。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岳才瑛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这是一则新的
159人浏览   2025-05-22
这是个未到发布时间的稿件
103人浏览   2025-05-29
快乐就好
80人浏览   2025-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