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中山几十年
1992年,广东大批量招收各类人才,我也成了珠三角地区教学系统的一员。现今,五桂山学校的前身五桂山中学就是我当时任职的学校。
▲美丽中山是我的家(配图/ 晓东 摄)
五桂山是一个地域较广、人口不多的老区。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增加家庭收入,五桂山有一些家庭成员奔向港澳地区甚至海外,孩子成了“留守儿童”。相对于教育,当初这里学习氛围不太强,部分学生或家长存在一些商业意识。初来乍到,我不熟悉这里,加上本地语言不太通,教育上有些交流障碍。还好,我老家也讲客家话,与这里的话很相似,因而我一边钻研教材、一边主动与本地师生交流。用“客家人”身份拉近了相互间的关系,增加彼此信任。这样,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也逐渐好起来,成了受欢迎的老师。
五桂山腹地虽然到中山城区不远,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交流并不方便。那时,城桂公路才刚弄好一半路基,没有公交车,到市内的班车一天只有两趟,去市内办个事也不方便,这严重影响了五桂山的发展。不过,这种情况逐渐得到了改善。首先,贯穿五桂山的城桂公路很快通车了,其次,来五桂山的公交车也逐年增多,现在途经五桂山的公交车有八九条线路,其中有两条快车公交,每五六分钟就有一趟,人们的出行方便多了。
我现在调入了市内工作,但仍住在五桂山,也不麻烦,开车十几分钟,坐公交也不过半小时,应该说是很方便的了。
回顾已过去的大半生,我从偏僻的老家山区走出来了,大部分时间在沿海地区奋斗着。工作经验、生活阅历不断丰富,从一个不太“懂事”的黄毛小子逐渐成长为一个定位准确、处理问题恰当的“熟练工”。本人调来新单位后,主动向上级部门递交了相关申请。在市委统战部的关怀下,本人快速成长,能积极参加活动、主动策划活动,向上级建言献策,充分发挥参政议政能力,多年被评为市优秀盟员。
祖国的发展,芝麻开花节节高。先看看身边五桂山的发展,经过一届又一届政府和人民的努力,这里已成为一个宜居宜游宜业的地方;再看看我赣南老家的发展,也是令人喜悦的——当年的羊肠小道有了汽车用道,几乎户户有马路通到家门口。回首往事,我们个人有了不少收获,但这真离不开祖国的发展。如果国家不抓好经济建设,没有稳定的大局,我们个人能有这些收获吗?答案是否定的。我的切身体会是:社会如此美好,我在祖国及中山的发展中成长了自己。
(不收微信来稿。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向才志 三审 岳才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