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磬||信宜香薯的“+时代”(南国/纪实)
栏目:文棚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高磬 发布:2023-02-17

“薯”你最美 

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我对红薯(又称“番薯”)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因它维系了我的亲情、友情以及乡情。

感恩亲情

小时候,我曾有一段时间随奶奶生活在乡下。奶奶每天给我布置三选一任务:一是可以到隔壁私塾听课;二是在家帮她生火烧饭顺便带堂弟;三是上山砍柴。

思来想去 ,三选一,我选最后一项:上山砍柴。

上山砍柴可以逃离枯燥的私塾,可以远离奶奶的视线范围,在野外、在山上自由地放飞。

当时农村还没有电、没有液化气,一如原始社会,所有生火做饭,烧水洗澡等等的,都需要烧柴。 一切能烧的枯枝、树叶、杂草都拿来烧。田间路边能拾的柴火基本被人捡光,要拾满担的柴火必须翻山越岭走很远,往往早上去 ,下午甚至傍晚才能回。午饭是带着干粮在山上解决。我唯一可带的干粮,就是木薯或红薯,相较于干巴巴又硬又霉的木薯,我偏爱有点点甜味的红薯。

每天早上奶奶会煮一大锅的红薯备着,谁饿了就随时拿来吃。我捎带上几条,当作午饭。

不知是由于在野外玩疯了,还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和小伙伴嬉戏中忘掉饥饿感,几条小小的红薯就可以令我果腹。

后来我到县城生活,营养跟不上,面黄肌瘦。奶奶时不时从乡下带些红薯来给我吃。不久,我脸色红润起来,所以我奶奶说我是“番薯妹”。

长大以后,我常常会忆起童年,那时奶奶虽然对我严厉,但是也令我学会很多生存的技能,学会在困难逆境中顽强地生长。我如红薯,无论丢弃在哪里,只要有一点点阳光、土壤、水分,就会生根发芽,开枝散叶结果。

温暖友情

红薯于我既是主食又是零食,是人间美味。

读初中时,有一次,我煮红薯糖水,想和别人分享我做的美食,用保温杯装好送到离家最近的同学家。同学惊喜,说自己学习成绩不好,而我学习那么优秀,两人之间差距大,不敢奢望我会与她交往,更没想到我居然煲了糖水送来。那时,同学间的友情很单纯,大家像兄弟姐妹一样相处。

几年后,我再一次出现在她家时,她的局长父亲见到我,很开心,亲自下厨煮红薯糖水,双手捧到我面前。仅十几岁的高中生,被他们家人敬为座上宾,我受宠若惊。也许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有因有果吧。

其实从这件事中,我体会了一位严父、慈父,关心子女的交友、学习、成长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处于叛逆期的子女,既不能撒手不管,听之任之,又不能束缚,只能松紧适当地掌控在管束范围之内的良苦用心,我们的父母何曾不也是这样吗。

回馈乡情

去年12月3日,我来到信宜市东镇街道礼垌村,在香薯种植基地参观。该村在街道办党工委副书记陈智带领下,信宜市乡村振兴驻东镇街道帮镇扶村工作队与第三方团队,遵循“共建共治共享共赢”原则,着力解决村集体收入问题、村民就业问题,带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他们摸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注重品牌的树立。他们为番薯起个好听的名字“香薯”。缘何叫香薯?因为采用农耕种植方法,全程施用农家肥料,禁用农药、化肥等,种出来的番薯特别香,成为人人趋之的绿色环保食品。另外礼垌村香薯代言人——村支部书记黄云燕对“香”字情有独钟,故名“香薯”。

从番薯到香薯的华丽转身,既改变农作物本身,更改变村民思维模式。现在东镇街道礼垌村村民广泛采用“互联网+”的形式开展电商运营,微信、抖音、直播等等耳熟能详,运用自如。

小小香薯不单寄托着人们对它的喜爱,也寄托陈智、黄云燕等一批批回乡发展、创业,反哺家乡的大学生们的赤子之情。钟情一生的不只是家乡的香薯,更是养育自己的那块土地——香薯之乡信宜,心中“薯”你最美。

(不收微信来稿。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黄廉捷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这是一则新的
159人浏览   2025-05-22
这是个未到发布时间的稿件
103人浏览   2025-05-29
快乐就好
80人浏览   2025-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