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父亲
读懂父亲,我首先从读他写的文章开始。
最近,父亲发表在《散文》杂志上的一篇纪实散文《我的青葱岁月》,让我百感交集。文章写了父亲少年时代的三个小故事。三个故事分别构成了三篇文章:《一双女装凉鞋》《偷鸡蛋买书》《煤油灯下抄字典》。父亲通过这三个小故事,写出了他少年时代对长辈的尊重和励志成才的经历。三个故事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煤油灯下抄字典》。我感受到了父亲少年时代生活的艰辛和他在艰苦环境下的勤奋努力。
那年,父亲上初中。刚开学,老师就对同学们说:“《新华字典》对学习语文的帮助很大,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买一本, 定价是7毛2分钱。”开学三个星期,全班只有两个同学买了字典,父亲向同学借来看后,爱不释手。然而那年恰好黄河发生水灾,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一个大人劳动一天,给的工分仅折合人民币9分钱。7毛2分钱,对于父亲家里来说,已经是一笔较大的开支了。父亲根本不敢向家里提出要买字典。由此可见,当时父亲是多么懂事。
后来,父亲经不住《新华字典》的诱惑,决定向同学借来字典抄录。读到这里,我不禁感动不已:“俗话说,七月半八月半,蚊子嘴快如钻。”在一个又一个蚊虫飞舞的夏夜,父亲抄字典时,手背常常被蚊子叮咬出一个又一个红包,奇痒难耐。而在滴水成冰的寒冬时节,父亲的小手上冻裂成深深浅浅的伤口,经常往外冒血珠子。经过190多个寒暑之夜的辛苦和努力,一本1600页、10216个汉字、3523个复音字、计58万字的《新华字典》被他从头到尾抄录了一遍。父亲少年时代一心向学的勤奋实在值得我学习。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自问:我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如此优越,懂得珍惜吗?
读懂父亲,除了看他写的文章以外,还得在现实生活中感受他。
父亲身高1.70米,体重134斤。他性格柔和,说话嗓门低,从没有过高声。因此,每当和别人介绍自己是山东人时,别人都说一点也不像——因为在南方人的心目中,山东人应该都像梁山好汉鲁智深、李逵般虎背熊腰,说话高喉咙大嗓门。
父亲曾经是一名军官,现在广东省机关工作,也是一名作家,写过很多文章,还出过几本书。父亲喜欢喝酒,几杯酒下肚,就会笑眯眯陶醉其中。每次和朋友聚在一起,朋友们也总是对父亲说,李白斗酒诗百篇,你是文人,要多喝几杯酒,才有激情,才能写出好文章。父亲总是禁不住别人的劝。他非常豪爽地说:“那我就多喝几杯!”说着,就先自端起酒杯,把整杯酒全喝了。朋友们看了,总会说,你喝酒的胆量和风格, 倒是有山东人的壮烈和豪气。
因为父亲喜欢喝酒,和朋友们聚在一起,又禁不住大家的劝,有时候,就会喝得醉醺醺的,走起路来一摇三晃,真担心他不小心会摔倒。每次他喝多了酒,我都会劝告他,以后绝不能再喝醉酒了。父亲看我一副认真的样儿,就“嘿嘿”笑着说:“听女儿的,下不为例!”
父亲是非常疼爱我的。每次出差到外地,都不忘给我买回一些当地的特色小食品,让我足不出户可以品尝到很多地方的特色美食。据他自己吹嘘说,他跑遍了半个中国,有些地方还不止去过一次。的确,毕业于暨南大学新闻系的父亲,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担任广州军区两个报刊的主编,到了地方工作又从事宣传工作,因工作需要去了不少地方采访。父亲还是我的老师,每天不管有多忙,总会抽出一些时间,指导我做作业。父亲怕我睡过头上学迟到了,虽然每晚帮我定好了闹钟,第二天早晨仍会早早地起来,帮我准备好早餐后,再喊我起床。
我偶尔有个头疼脑热,父亲总是细心地照顾。记得有一次我感冒了,父亲心疼地抱着我,给我量体温,给我喂水喝,喂我吃药……吃下药后,我对父亲说:“我没事的,你赶紧去睡觉吧。”父亲说:“你先睡吧,我再等一会。”
我迷迷糊糊地睡了不知多久,醒来后,竟然看到父亲还坐在我的床边,守着我。看到我醒了过来,父亲立即问我:“你感到好些没有?渴不渴,要不要喝点水?”
那天晚上,父亲一直守在我的身边,整晚都没有睡觉。我看见,他像一棵树,站在我面前......
(不收微信来稿。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黄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