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从本期起,文棚开启“春节”栏目,文章主题、内容与春节相关。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欢迎全国作家及文学爱好者投稿。本报将在春节期间择优发表。
母亲学微信
母亲说村里的女人都学会了用微信,有事没事跟在外地的儿孙视频,很是羡慕。她不甘落后于时代,想把现在用的老人机换成智能机,趁我这次暑假回来教会她用微信。
母亲养育了我们兄妹仨,开明的父母从来都没有“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相反支持我们能走多远走多远,能飞多高飞多高。结果我们长大后全都不在父母身边。学会微信、视频,随时随地“云相见”,多好的事。母亲与时俱进,主动接受、学习新生事物,让我高兴又佩服。
第二天一早,我带母亲到镇上最大一家手机店,买了一部大屏幕VIVO。
一机在手,年逾七旬的母亲,从每天柴米油盐锅台转一头扎进了互联网,一脚跨进了大数据时代。
拿着这部智能手机,母亲兴奋得捡了块金砖似的,翻来覆去地看了又看,迫不及待地让我教她。
然而,对一个不知“智能”为何物,老眼昏花、记忆力衰退的老人而言,学会指尖上的操作并非一时容易。我必须拿出足够多的耐心教她,我甚至开始犯职业病,像平时上课一样在心里设计好了专属母亲的“智能手机教案”。
第一天,入门课:开机、关机、认识屏幕上各种图标。母亲如小学生恭恭敬敬地坐好,求知若渴,期待我的现场教学。
我闭上眼都会的操作,对母亲却是云里雾里,“狗咬乌龟”无从下手。我对比实物和说明书,不厌其烦地讲解,手把手地示范了无数次,摸索大半天,母亲总算搞清楚了哪是开关哪是接听哪是挂断哪是锁屏哪是音量,分辨出了微信、短信、电话本、相册、设置等图标,知道点击哪里进入微信界面。弄明白后她自个儿在一旁巩固练习,实操几遍给我看,完全正确。我表扬她聪明好学,入门关顺利通过。被表扬的母亲笑开了花,我即把她拉进了家庭群,家人互加微信。
第二天,进阶课:学微信语音,这是教学重难点。母亲只读过几年书识字却不少,看书读报完全没问题,但老眼昏花、手脚不利索,学打字显然不现实,发语音就容易得多。语音何难?不就是对着手机讲话吗?我把问题想简单了,对老人来说,智能手机上的一粒灰就是他们头顶上的一座山。光是“文字输入”框转换为“语音输入”里的“按住说话”我重复无数次她才弄清楚两者的区别。好不容易会“按住说话”,要么半天说不出一句话,要么捧烫手山芋一样快速放手显示“说话时间太短”,要么一句话没说完整“咻”的一声给发了出去。习惯了面对面说话,她对这个“按住说话”显然不适应不习惯。我耐着性子,深入浅出,一遍又一遍地讲解,一次又一次地示范,又是鼓励又是安慰又是心灵鸡汤,口干舌燥,手指发麻,然而她不是忘记操作步骤就是一通乱按,我只得重头再教。其间她也自责自己老了,记不住,学新东西真难,也抱怨智能手机太“智能”。母亲是个要强的人,吃了秤砣铁了心要学会,“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越是困难越不放弃。她低着头紧盯屏幕看我操作,生怕错过任何细节。想起小时候,母亲不也是这样一句句地教我学讲话一步步地教我学走路么。信息时代大潮澎湃,母亲积极主动融入新时代,以古稀之年重新“学讲话”,重新“学写字”,足以让人称道。
记不住,那就重复重复再重复地练习,母亲认真的劲让我自愧弗如又叹服不已。一天下来,除了吃饭睡觉,她抱着手机一丝不苟地练习给自己发语音,还复习昨天学过的内容。晚上,她终于能发完整流利的语音,且越讲越溜。
第三天,高阶课:学视频通话。有了前两天的基础,没费多大劲,稍加指点,她便轻松学会了。接下来的日子,母亲开启了她的“云相见。”当分散在五地的一家人齐刷刷出现在屏幕“云团圆”时,母亲大为感慨:“想不到我也能学会微信、视频了,智能手机真好,新时代真好!”
如今母亲生活打开了一个全新多彩世界。她还下载了新玩意——抖音,说跟着抖音刷新闻、学做菜、学唱歌、学养生,挺有意思。“没准儿这潮老太婆哪天又嚷嚷学网上购物呢。”父亲笑说。
这个春节,母亲会全面开启她的智能生活模式,与远距离的亲朋天天“云相见”。
(不收微信来稿。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向才志 三审 岳才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