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在拐弯处
搭一位书友的顺风车去郊外山村游玩,因为了解她是个安稳行驶了不止万里路的“老司机”,所以一坐上她的车,我就把自己当货物一样,绑好安全带后,便闭目舒心养神。
▲妙在拐弯处(配图/晓东 摄)
车子出了城,身体忽然感觉一阵剧烈的颠簸,我猛然惊醒,睁眼往窗外探看,尽是蜿蜒盘伏的山村公路和跌宕绵延的笔架山。我的心一揪,不免有些担忧。
书友说,刚才不过是拐了一个弯,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凭她多年的行车经验,她发出一句有悖常理的感慨:在一眼望到头的平直路上开车,刚开始的短途,确实是蛮轻松的。但时间长了,人会失去警惕性,容易疏忽大意而莽撞快冲,也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中途打盹,意外时常就在你掉以轻心的那刻降临。
她倒是更喜欢在崎岖的路上行驶。面对眼下障目的山,看不清前方的路况,一切的“未知”,激发人的挑战征服欲,因此会变得格外小心谨慎。说着说着,真的又迎来了一道急弯。她放慢车速,瞻前顾后,按响车喇叭,给可能突然出现的人和自己,都提个醒。然后屏气凝神,紧缓得当地扭转方向盘,我的视线随着车子绕过铁板似的山,看到路边不远处小溪潺潺,溪岸浓绿的杨柳,随风梳拂着明艳的夹竹桃,好一派美妙的自然景观。
我想,作为专心把握方向盘的司机书友,刚才即便是无闲品赏到这番“柳暗花明”,内心也笃定是欣喜的。她又一次成功跨越了一道坎。
“安然无恙”这个成语,是对人生路上所有的胆战心惊,最好的抚慰。
人生长路,哪能没有沟坎?人最大的能耐,其实就是适应各种客观条件与特殊环境的能力。遇上“南墙”,要懂得拐弯,另寻出路。
也许是缘于职业,我们同时想到了两位用“身体”写字的书法家。农民仕金正,十九岁因工伤失去了惯用的右手,他转换左手练习书法几十年,被民间书坛称为“独臂大侠”,另一位是获第三届兰亭奖的张文佑,小时候因触电失去双手,十岁开始用嘴叼着毛笔练习书法,楷、行、草、隶,“四书”皆能。他们绕过命运的多舛,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坚持不懈地努力,改写了命运。
山川小河里的一滴水,能汇入大海,也在于它能拐弯绕流。我的二姐是一个能干的“水手”,深水里会游泳,浅水里能抓住滑溜的鱼。小时候渔村每次抽干了野鱼塘,大人捉净了的露底鱼塘,二姐回过头去,还能捉到几条名贵的野生大财鱼或桂花鱼。二姐悄悄地告诉我:大人粗心,漏掉了鱼塘边角黑草浮盖的小坑洼,财鱼桂花鱼本来就披着一身黑草色,最喜欢钻进拐弯抹角的水洼里躲藏。
原来,拐弯处竟隐含着观察与思考的智慧与知识。常见平坦的高速路中央,刻意印了醒目的S形白线黄线;在城市人多的出入路口,人为设置了斑马线、挡拦门、横凸的减速带,正是在警示人们:前路人车多变数,停一停,想一想,再看看如何安全通过。
美丽的彩虹,从来都出现在经历风雨之后的天空;甜蜜的果实,不会生长在小孩王戎伸手可摘的路边;人的强大与否,往往体现在能不能走出逆境。
漫漫人生路,山重水复,妙在拐弯处。
(不收微信来稿!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向才志 三审 岳才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