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晓玲||小巷月华(中秋/散文)
栏目:文棚 来源:中山+ 作者:苏晓玲 发布:2022-09-16

忆中秋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又是一年中秋月圆时,在节味减淡的今天,记忆里关于中秋的习俗却于时光中更加醇厚。

过“喜节”

家乡是民风淳朴之地,在许多父老眼里,除了春节,中秋就是另外一个最喜庆的节日了,所以很多出嫁的女儿都会选择在这一个节日里回娘家过一次喜节。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过一次喜节是潮汕平原沿袭已久的一个习俗了,据说这样一来就能够一生平安幸福而且儿孙满堂。

父亲姐妹众多,而我却只有小姑回娘家的记忆了,因为其他姑母大概都在我懂事之前就完成了这一过喜节的礼俗。小姑是家里最小的一个女儿,幼年时候一直都很疼我,因此在她出嫁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很难适应。所以八岁那年听奶奶说小姑要回娘家过节简直是兴奋不已。印象最深的是在那个中秋,因为小姑的回来,我拥有了平生第一份关于美丽的小礼物。那是在现在已很难看到的千里香“粉纸”。

手掌见方的厚纸片上面是金陵十二钗的图案,而这些纸片是经过香薰的,放一张在衣袋里,整个人就氤氲在一片芬芳之中。在此后很多个中秋里,透过月饼的浓香和水果的甜香,我依然仿佛能够闻到童年那馥郁的“千里香”。

拜“月娘”

潮汕地区的祖母辈们在哄儿孙的时候常常有这样一句俗语:“勿哭勿哭,阿嬷呷阿娘讨块月饼咳(给)阿奴食!”这里的“阿娘”还有“月娘”就是父老们对月亮淳朴而爱戴的称呼了。和远古的先民对于大自然有一种天生的崇拜一样,“月娘”在潮汕人民的心里也升华成了一个无所不能,一个佑黎民于水火之中的圣洁神灵。而从一个角度来讲,月亮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了希望的象征,愿望的寄托。

或许因为月里嫦娥,在拜月的一切事宜上,年轻的姑娘拥有了绝对的主导权。在祖母们的指导下,晚饭吃完后,年轻的姑娘们就要漱口洗手,将自己身上所有的凡尘杂埃统统去掉,以最洁净最纯真的心开始准备拜月的物品。或者在自家的阳台庭院放一张桌子,或者几家联合起来在青石小巷里摆上几张木几,这就是最简单的拜月台了。至于拜月的物品,四时佳果,月饼糕点当然是少不了的,最特别的却是年轻姑娘们平时不轻易展露人前的妆榻,一瓶香水,一块粉饼,一盒香皂,甚至一支眉笔一管唇糕,在中秋之夜都成为了年轻姑娘们奉送给“月娘”的礼物,而寄托之中的当然就是希望美丽的“月娘”佑保自己青春常在,永远美丽。小孩子们知道姐姐们把妆榻摆上拜月台是希望自己能美丽常在之后,也在爸爸妈妈的提醒下买来几支铅笔几本本子,一本正经地放在拜月台上。这样一来,在一炷炷幽幽檀香中,关于美丽的心愿,关于学业的期盼,关于丰收的希冀,就这样泛起。           

烧“瓦窑”

中秋节烧“瓦窑”是年轻小伙子们所津津乐为的,往往在临中秋前一周就开始四处搜罗瓦片,准备柴、煤油、盐等砌造材料和烧火材料了。然后在中秋这一天,大家就开始搭建瓦窑了。

一般瓦窑都是搭建为塔形状并留有一个塔门,参与人数比较多的瓦窑的规模就比较大,参与人数较少的瓦窑规模也就比较小。而在有些村落,瓦窑搭建的精美和稳固甚至成为大家评价一个地方小伙子能力的手段。年轻的姑娘媳妇们开始点香拜月的时候,小伙们这边的瓦窑也就烧开了。当瓦窑在煤油和柴火的烧烘下变得红彤彤似火塔的时候,最高潮的时刻也就到来了,随着一把把盐粒的挥洒,瓦窑发出的嗞嗞的声响,围观人们发出的兴奋的欢呼声此起彼伏,月光,火光交相辉映,把中秋之夜的喜庆,把人们对于世间邪恶的驱除,把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都点缀到了一个极致。随着乡镇文明的发展,现在烧瓦窑的习俗已慢慢地在淡去,但拜月台上的烛光中依然延续着人们对于火光的记忆,对于光明的憧憬。

月华如水,抖落满地清辉。恍惚中,我又好像走在青石小巷里,家家户户正忙活着拜月娘,远处,烧瓦窑的火光映红了半边天,也映照了日子的红红火火。

(不收微信来稿!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黄廉捷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这是个未到发布时间的稿件
103人浏览   2025-05-29
快乐就好
80人浏览   2025-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