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游圣迹苍岩
酷暑七月,来到连平县内莞镇的圣迹苍岩,意外收获了一份清凉。踏着石阶,两旁树荫蔽日,鸟儿鸣啾,竟似走进了秋季,与林外的蒸腾暑气明显相错一个季节。
境幽地僻,一个溶洞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个溶洞分为旱洞和水洞,旱洞约有400平方米,水洞则九曲回环,弯弯绕绕。精妙绝伦与鬼斧神工,都在这里都一览无余。
▲圣迹苍岩外景
面对横穿山腰而过的溶洞,我无法想象,它怎样在沧海桑田中一步一步接受大自然的洗礼与雕琢,最终盘踞在这里,供世人探访。邈远的记忆层层叠叠,在岩口内右侧石壁上,尚存留有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的摩崖石刻,不管时光多老,能够流传下来的,终会浮于尘世。
洞内峭壁嶙峋,石钟乳、石笋、石幔千姿百态,在各种灯光下呈五光十色。抚过白色的石笋,又想摘一朵舒张的蘑菇,这边一块灵龟大石入眼,那边又是一只望月犀牛。一排苍黄的石帘中间,忽有白色水晶状的观音现身。有些石幔摸起来光滑顺手,有些又粗糙刺肉。惊叹而过,一缕光芒从洞顶照射下来,原本暗湿的环境突有了异样的光彩。我们时刻感受到洞里的光辉,这光辉不请自来,因为百孔千疮,窟窿遍布,才使溶洞被观赏,被铭记,光辉就在于它包裹了风雨河水的侵蚀。正如我们的生活,因有痛苦与斑驳,才会有岁月沉淀的丰厚,让人礼赞与回味。
“怪石奇峰另辟天,却疑洞里有遗仙。游人笔墨难穷妙,赢得清岩万古传。”洞内差不多90米高,几个暑假里来旅行的孩子,流连忘返,每个角落都不放过,试图找出孙悟空或一些怪兽,来证明此古老岩洞,确有神迹的存在。阳光到达的地方,长满藤蔓,它们缓慢地爬过黑褐色的岩身,在远离喧嚣的角落里打盹。生命在每一个地方都存在,哪怕在与世隔绝之处。也许就是这样的默默潜移,运化,自然界才会充满神秘与奇迹,让人类永不停歇地探索。
走出旱洞,脚下是顺势而下的石阶。一路竹林摇曳,忽而有水声潺潺,一股沁凉扑面而来,脸上有飞溅的水珠。似有水帘从头落下,穿声而入,气温骤然下降,皮肤上的每一个细胞都欢畅地吸纳着凉意。
洞内汀步蜿蜒,石桥旖旎,哗哗水流声鸣奏着夏季交响曲。踏着欢快流畅的节奏,一边是平滑如镜的河水,一边是浪花翻涌的湍流,一动一静完美结合,大自然的分割、组合是如此奇妙。经过涓涓细流,一阵轰鸣声又在耳膜响起。原来一川清水沿着跌宕的地形倾泻而来,几级落差处形成壮观的叠水。白色的水流在每一石阶集流而下,细腻光滑如锦缎极尽柔美,却又暗含强大的冲击力,在红、蓝、紫各种灯光照射下,显得神秘莫测。灯光氤氲,水雾朦胧,行走其中,有如梦似幻之感。在浅水处,孩子们脱掉鞋子,从圆形汀步走下,把脚丫子浸入清冽的水中,尽情释放着积蓄多时的酷热。水花飞扬,笑声飞扬,带着心情与时间一起行走,所得皆是欢愉,皆是奇观。
仰头可观笋岩,俯首可见浪花。一路水声时像珠玉落盘,时又铿锵洪亮。每每灯光闪耀处,以为曲折回环的河道终要到洞口,却又曲径通幽,转入另一个奇观,像一首曲子的高潮部分不断循环往复,咏叹不已。河水被灯光渲染的地方,连着洞岩呈一派清幽,寂静湿滑处,不禁期待有世外修炼的高人在这里邂逅。
一个拐弯,豁然开朗的洞口把阳光送来,我们才回过神来,原来洞外还是夏天。河水沿着洞口慢慢流淌,将阳光缓缓传递。在树林下搬一张小板凳在洞口前坐下,看阳光透过树梢落在水面,熨帖着心灵,红尘俗世里的挣扎与煎熬都消于无形。河水流至前面,又在几级石阶上跌成水瀑,十多米宽的水流从高处纵身而下,白浪争相翻涌,激流飞泻,在下游处又平缓地穿过一条石拱桥,流向远处的浅滩。正是晌午时分,水面银光点点,野鸭游凫,一首完美的曲子终在这宁静中徜徉终结。
河的两边古木参天,水汽的清凉消解了盛夏的狂热与粗暴。在这里,一切变得平和,自在,与世无争,原来身心相依,带上灵魂上路,就会有真正的快乐。一弯石拱桥是画中之魂,如果没有了它,河水、石头、鸭子都失去了韵味。
画中的田园风光,终成实景。抒怀、创造、灵气,成全了夏日的一场灵魂之旅。孩子搬起一张供游人休憩的凳子,摆在桥边,一边听着水流,一边看着风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的楼上看你。”我笑着跟他说,他从石拱桥的这头踱到那头,似乎在一片青翠中寻找明月的影子。
(不收微信来稿!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
◆中山日报社媒介拓展中心
◆图片:梁冬霓
◆编辑:徐向东
◆二审:韦多加
◆三审:黄廉捷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