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小华||做“十四” (本土/散文)
栏目:文棚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2-08-08

做“十四”

“七月十四”虽然不是法定节假日,但对中山人来讲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这个节日很古老,其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节期与古老文化中的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有关,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这种祭祀先人的活动是否由佛教的孟兰盆会或道教的中元节衍变而来,暂难确考。

或者,中山本来就流传“做十四”设黍粽、祀先人的习俗,其后被附会到佛教的“盂兰盆会”中去,也未可知。

事实上,在中山广泛流传。宋代末年,元兵入侵,为避战乱和元兵,各寺庙遂提前一日,在七月十四祭祀。

据清同治《香山县志》:“十四日,浮屠盂兰盆会,剪纸衣祀先人,各乡盛设黍粽”。县志记载的七月十四日“祀先人”、“设黍粽”,就是中山古村落祭祀先人的习俗。

“黍粽”就是粽子。粽子是把黍米包成角形,又称角黍。把粽子讲作黍粽,是将粽和角黍合称。《广东新语》称,“端午为粽,以格叶裹者曰灰粽、肉粽;置苏木条其中为红心,以竹叶裹者,曰竹筒粽;三角者,曰角子粽。水浸数日,剥而煎食,甚香”。 以格叶易菰叶,在中山一些水乡地区很普遍,但在中山古村落,包括曹边的粽子,全用芦兜叶包裹,称为芦兜粽。过去,粽子均为家庭户户自制,裹成八角形的芦兜粽,十分好看,像艺术品。

说到粽子,许多人的脑海里会想到端午节吃粽子,粽子之制据说源于纪念屈原。而在中山,古代的端午节主要是“赛龙舟”,是纪念香山先贤陈临。这有史书为依,这里不展开说了。

而在中山的古村落,吃粽子的主要节令是在“七月十四”这个节日,而不是端午节。乡下长辈对我说,“端午节吃粽子不是中山古村落的主流,裹粽子的习俗是在夏历七月十四”。

小时候,我在乡村里度过,母亲都是在“七月十四”这个节日才裹粽子的,并非在端午节。我一度以为是本村特有,最近做田野调查,了解到这个特色广泛存在于中山的古村落中。

可以说,“七月十四”这个节日是中山古村落较有特色的民俗。与过春节说成“做年”一样。“七月十四”这个节日,也称作“做十四”,在中山乡村十分重视。

要注意的是,七月十四祭祀用的三牲一定用鸭而不能用鸡。据说是避免鸡爪子将祭品搞烂。

而从养生的好处说,农历七月十四前后,正是鸭子长成的季节,鸭肉非常肥美,而且鸭肉属于凉性食物,在天气比较热的夏秋季,是很好的滋补食品。

“做十四”的具体日期,各家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的。旧历七月,过了初一那天,便可见有人家在“做十四”。如果提前在初一至十三“做十四”(即做早),选用十四这天,叫“做正”,选用初一至十二,叫“做早”。旧时煨粽多在七月十三日晚,家家户户设煨粽堆,烟气弥漫,成为农村一景。故有“十三无煲,十四无望”的谚语。

“做十四”前几日,出嫁女要给娘家送整只鸭子和粽子,以孝敬父母。此俗叫作“担十四”,历代相传,至今不衰。

(不收微信来稿!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


◆中山日报社媒介拓展中心
◆编辑:徐向东
◆二审:向才志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这是个未到发布时间的稿件
103人浏览   2025-05-29
快乐就好
80人浏览   2025-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