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点现金赶集
冬的清晨,浓雾笼罩着寂静的村湾。来老街赶集的人们,脚步匆匆地穿行在蜿蜒起伏的乡道,有上街过早、买菜、置办年货的,也有肩挑臂挎来卖菜的。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或沙哑或磁性,挑三拣四讨价还价,或高亢或火爆,倚门为摊的喇叭声开到最大,早点的炉灶烟火气飘飘冉冉、浓烈起来。
这只是我驻村的一个普通集市,高大的钢架结构与透明塑料顶棚的布局格式,湮灭了古朴乡村的风情。而在狭长的集市街尾,残存于露天下的一截青石板路,来回不过百步,显得有些破败,但隔着空荡荡的田野和迷离的雾气,还是可清晰地看见岁月曾在这里堆叠。
热闹、繁忙的老街早就不分单日双日集了,只是农忙时小商小贩的生意冷清些。而临近年关,回村返乡的人明显多了起来,集市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光滑发亮的青石板路,两边摆出的都是自种自收的菜。我喜欢路过喧闹、吵嚷的集市正街,来光顾脚上沾着泥土、路边支摊的庄稼人。
老街周边的村湾,地处汉北河湖区之腹地,出门就是湖田沃土,宜种稻种麦、种豆种棉花。而大大小小的湖泊、堰塘、沟渠,最多的是鱼虾、黄鳝螃蟹,还有乌龟,但这些大多被街上餐馆的老板在皱眉、争执中砍价收走了。流动的小摊有打了霜的萝卜青菜,带泥的茨菇、扁担长的湖藕。
一个白发老人瑟缩着,蹲在路边一片碎了的砖头瓦块上,守着他的几样菜,既不吆喝也不喊,大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味道。我停下脚步一瞧,老人的菜不仅新鲜,且都清理了黄叶、分拣得干干净净。我悉数买下老人剩下的菜,有让他早点回家的想法。他很开心,热情地和我聊了起来,这些菜都是自己种的,没打农药,女儿远嫁后,家里就他和老伴两个人,吃不完拿到集市上来卖,不浪费又可换点零花钱。
我掏出手机,准备扫码支付,但他拿的是老人手机,也没有支付宝和微信收款码。自从手机能支付交易以来,我出门就很少带过现金,今天起了个早床来赶集,不曾想老人卖菜只能接受现金,我尴尬了。看见老人旁边摊位上有二维码,我协商着把钱扫给他们,用他们的现金把菜钱给老人,接连试了几个人,都不愿意。一问究竟,和老人一样,根本不会用智能手机,收款二维码有儿子儿媳的,有女儿的、孙子的,就是没有自己的,我惊讶了。自以为照顾了老人的生意,却未发觉他们难言的苦衷。我赶紧到就近的超市,向老板说明来意,扫码后象征性地买了点东西,并换了现金给老人。我走在青石板上,时不时回望老人远去的背影,一边在心里琢磨,此后出门带点现金。
太阳升了起来,路边的屋脊、树尖还披着一层缥缈的薄雾。入冬后, 寒意渐渐加深,一地枯黄的树叶不时飞舞、又随风散落。据说老街年后要进行改造,我顺手拍了点景物,想着赶集确有值得回味的地方。
(请勿微信投稿。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一投一稿,并注明文体。文责自负。来稿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银行账户全称、户名、账号等。)
◆中山日报社媒介拓展中心
◆编辑:徐向东
◆二审:向才志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