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中山日报社的老师带领我们到里溪村探访里溪人农村改革的历程。
走在石道上,道旁青林翠竹,耳边阵阵鸟鸣,明媚的阳光从枝叶间洒下,成片的稻浪在微风中摇曳,几位老奶奶在树荫下悠闲地乘凉。
此时,这里的人美景和不得不归功于1976年的那场农村改革。
据当地人说,过去,村子每月总收入只有几十元,粮食产量每年也不到600斤,其中的550斤粮食用于交国税,而剩下的50斤粮食怎么能维持村里1000多人的口粮呢?
里溪村的干部为粮食增产操碎了心,曾誓言:“我在这里一天,就要为人民的美好生活努力一天,直到我离开这里为止”。
1976年的一个晚上,村干部秘密召开会议。在烛光下,他们热烈地讨论着,直到深夜才方休。最终,他们一拍桌子,大声齐呵:“里溪村的改革计划正式实施!”
可当时,自我变革的路是犯法的,搞不好可能还有坐牢的风险。为了老百姓,村干部们宁可冒着坐牢的风险,也要坚持施行改革计划。他们决定“联产到劳”、“分产到户”。意思是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只要按时按量交税,其余的粮食都归自己所有。这下可好了,大家都变得勤奋了,本来贫瘠的土地竟超额完成任务。通过大家的努力,里溪村终于解决了温饱问题,人们变得无忧无虑,生活无比幸福。
当里溪村因变革脱贫的美闻传出后,省里大大赞扬了这一壮举。自此,里溪成了广东省农村改革的先锋和榜样。
敢为天下先的里溪人的创新、爱民的精神,时时刻刻在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努力学习。我要为家乡建设得更美好而不懈努力!
【文字】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学 纪易
编辑 徐璇 二审 晏飞 三审 赖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