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受邀与中山日报的小记者们一同前往中山市板芙镇里溪村进行采风活动。
一到村口就看到了“鲤溪大道”的字样,大巴车行驶在村道上,光滑的柏油路上见不到一点垃圾,简直连一点灰尘都没有。下了车我感受到了村子浓厚的历史气息,走进村史馆就看到了许多对此处村庄的图文描述,通过阅读就能发现村庄的文化可见一斑。
改革开放前,里溪是当之无愧的落后村。1976年,里溪大队党支部书记意识到生产搞不好、粮食产量上不去就要饿死人的严重后果,时任支部书记林德成说:“再不变就没法活!”1977年秋,里溪大队党支部为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决定推行“联产到劳”。里溪大队党支部的党员冒着挨批斗、坐大牢的风险,实行劳动方式改革,从此解决了群众的温饱。
我们跟着导游阿姨走进了香山书房,一排排排列整齐的图书,与书架的设计无时无刻都在吸引着我的眼球。我们走在乡间小道上遇见了挂满红带的许愿树,虽平平无奇但却是人们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憧憬。我们走过许愿树体会美好情谊;我们走过屋仔树体会大自然的美妙;我们走过池塘边体会荷塘月色的真正含义。我们继续跟着导游阿姨来到了一间屋子里。
墙上挂着琳琅满目的农具,作为在城市长大的孩子,我认识的物品屈指可数。我在老师的口中知道了他们小时候家里的四件套:收音机、电视机、缝纫机、自行车。在当时如果能够集齐四件套就能与朋友们吹上很久。
里溪村,是中山乡村振兴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从之前一穷二白到如今的繁荣昌盛,是党和人民共同努力进取的结果。
【文字】中山纪念中学火炬一中 彭子轩
编辑 徐璇 二审 晏飞 三审 赖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