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党组织书记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笔谈⑥ 人民至上,守正创新 在为民爱民履职尽责中彰显新担当新作为
栏目:理响兴中 来源: 发布:2022-11-16


▲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廖小康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二字出现高达177次,展现出共产党人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更在人民,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作为民政领导干部,要从中读懂、学懂、弄懂“人民至上”的真谛,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站牢“人民主体”的立场,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新的赶考之路上踔厉奋发,守正创新,不断开创民政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

一、厚植“人民至上”的公仆心,织牢兜底民生“保障网”。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信条和最鲜明的政治品格。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怀着公仆心、同理心、责任心,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困难群众,“身入”基层、“心入”基层,倾听百姓的诉求,感受百姓的疾苦,了解百姓的关切点,才能真正把为民、利民、惠民政策送到民政服务对象家中,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民政部门要着眼共同富裕,聚焦乡村振兴,持续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落实困难对象主动发现和快速响应机制,发挥慈善事业在第三次分配中的积极作用,促进改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在中山推动共同富裕路上努力让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一个都不掉队、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二、运用“人民至上”的方法论,激活基层治理“动力源”。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取得的一切成就和胜利,都是密切联系群众的结果。贯彻群众路线,就是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干事创业的支点放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利民之事上,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民政工作是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石。城乡社区、村居是我国社会的基本单元,基层群众自治是微观的治理活动,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民政部门要努力搭建社区基础平台、培育社会治理主体、推进基层自治工作,不断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逐步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城乡社区治理格局,为全市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凝聚基层共识、汇聚合力。

三、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下足民政服务“绣花功”。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一切奋斗、牺牲、创造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事业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的事业。迈上新的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处处对标“人民满意”,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把“人民赞不赞成,人民高不高兴,人民满不满意”作为干事创业出发点、落脚点。作为提供基本社会服务职能部门的民政部门,更是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始终,不断增加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大力推进基本社会服务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均等化,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真正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让民生答卷更有“温度”。要大力发展普惠性养老服务,深化“3+4+N”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拓展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功能。要全面落实儿童保障政策,强化未成年人保护,推进儿童保障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守护“祖国花朵”在阳光下健康成长。要提升地名公共服务水平,深化殡葬领域改革,推进婚姻管理高质量发展,为民政服务对象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这是个未到发布时间的稿件
8人浏览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