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巨型稻首次“扎根”中山 “禾下乘凉梦”照进现实
栏目:首页 来源:中山日报 记者 陈雪琴 谭桂华 余兆宇 刘万杰 发布:2023-06-28

6月26日,中山市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的7亩巨型水稻田生机盎然。一阵风吹来,这片约2米高的“稻林”发出悦耳的“沙沙”声,长而饱满的稻穗在摇曳中走向成熟。

中山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种子站站长陈国军告诉记者,这是中山首次试种巨型水稻。这几个月以来,他和同事们每个星期都要驱车前往察看,从播种育秧到插秧封行,从刚到脚踝的青苗到高过头顶的“巨稻”,“现在进入灌浆期,再过半个多月可以收获。”陈国军表示,近年来中山几经探索,单稻谷就试种了彩色稻、再生稻、巨型稻等多个品种,在千方百计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这些“田间实验”也为三产融合创造了条件,助力中山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巨型水稻是近年诞生的“田野明星”,受到不少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户的青睐,在省内外都有试种成功的经验。今年以来,经过对水土、气候、市场等多方面条件的研判,中山首次引进“巨型稻”品种,在民众街道、南区街道等区域进行试种。

巨型稻“身材”高大健壮,通常可达1.8米至2米,一个成年人站立其中,多半看不到头顶。据陈国军介绍,“巨型稻”的一大优点是产量增高。“据今年的试种情况看,巨型稻穗长粒多,颗颗饱满,估算下来,干谷产量亩产大约600公斤,比常规水稻高出200多公斤。”

此外,巨型稻因其身高优势,还非常便于增加稻田蓄水深度,以发展鱼稻、虾稻、鸭稻等种养结合的立体农业模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也可以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位于民众街道的7亩试验田里,阳光灼热,热浪滚滚,水中隐约可见禾花鲤自由游弋,高大茂盛的稻秆恰好成为它们天然的“遮阳伞”。半个月后,这块试验田将迎来水稻和鱼的双丰收。( 摄影:余兆宇  视频:刘万杰 )


▲巨型稻和普通水稻“身高”对比悬殊。


▲农户在“稻林”里作业。


▲种植专家现场介绍水稻控释肥一次性施肥技术。


▲农户们在巨型稻前听取介绍。


▲巨型稻“身材”高大健壮,植株高度通常可达1.8米至2米。


▲农户们在参观巨型稻。


▲观摩者在巨型稻前闻饭香。


编辑 刘永盛   二审 明剑   三审 陈慧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