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罗杏玲师从广东工艺美术大师周雪清
潜心习绣七年,定格岭南春色
爱上老手艺(4)
[↑↑↑点击视频]
“要表现出桂花的颗粒感,可以用这种打籽的针法。”坐在绣布前飞针走线的罗杏玲手持绣针,用线在针上轻轻绕上三圈,用针穿过线圈,轻轻一拉,一粒桂花便跃然于织布上。就在这轻捻慢绣间,粒粒橙黄的桂花绽放在细枝绿叶间,栩栩如生,仿若轻嗅一下鼻间还能生出似有若无的桂花香气。

1993年出生的罗杏玲,曾就读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的服装设计专业,在刺绣课上对这项传统技法“一见钟情”,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粤绣(雪花仿真绣)传承人周雪清老师的弟子,开始了对这一非遗项目的潜心研习,一学便是7年。
2023年6月10日至8月20日,由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中山市博物馆、清绣坊•周雪清刺绣艺术工作室承办,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协办的“丝中有真意——周雪清刺绣艺术展”在市博物馆石岐海厅展出,邀大众共赏刺绣之美。展品中包括罗杏玲参与的《岭南》系列。

飞针走线 “绣”出布上“春色”
“绣好一枝花,大约需要一到两天的时间。常常一低头一抬头,就是一两个小时过去了。时间走得特别快。”罗杏玲说话轻声细语,“一开始是一种喜欢,现在有一种传承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刺绣需要耐心,要能沉得住气。”学了基本的针法后,还需要有大量的时间用心研习,才能出一幅好绣品。罗杏玲说,就如她自己,也是在学习了一年多后,才绣出一幅花卉植物的小品。而目前被认定的绣法大约有60余种,要掌握好、用好、绣好,需要更长时间的练习与打磨。

“习绣”如修行,好的绣艺要花很长时间打磨,要舍得“虚掷”光阴。有时往往一幅花了数天心思的作品,效果不满意,为了不浪费好的面料,要拆针重绣。有时为了很好地呈现心目中的效果,要不断地设计研究,相当耗费时间和心神。
“目前,我喜欢和擅长的是绣花卉植物。”罗杏玲愿绣爱绣,她的针底世界一片春光晴好,既有傲然枝头的梅花,也有色泽明艳的荔枝,还有加入新的材料,打破传统审美的玉兰……她的针底,枝有新嫩、花有荣盛、果有鲜香,勾勒出的线条虚实结合,针脚或立体或平顺,色彩或明亮或淡雅,无一例外带着大自然的阳光与呼吸,仿若能从织布中跃然而出。

传承“匠心” 非遗技艺拥抱新时代
习绣7年,罗杏玲感叹学绣这条道路上能一起研讨的同龄人是如此之少。“现在我们有了困惑,可以随时找老师请教。但老师们年纪越来越大,下一代的绣人还没有带出来,我们就会有紧迫感,希望自己能快快成长,强大到能将这么好的非遗技艺传承下去。”如何将非遗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成为时时萦绕在罗杏玲和她同事心间的情愫。

“一开始,我们工作室还有六人的团队,后来有两人回了老家,一人因为身体原因而转了行。”说起曾一路学艺的小伙伴,因各种原因离开和转行,罗杏玲内心有着深深的不舍。但多年习绣磨练出的沉稳心性也让她更沉下心来,钻研作品,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刺绣,探索让刺绣展现更多可能的途径。

目前,罗杏玲与两位师妹在周雪清老师成立的工作坊中一边学艺,一边工作,一边做着非遗技艺的推广。“我们将刺绣与服装设计结合在一起,根据客人的喜好与要求做高级定制。”这对于原本就从事服装设计的罗杏玲来说如鱼得水。粤绣浓墨重彩,苏绣典雅清丽,“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改进技法,绣出更多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作品。”罗杏玲与师妹们各有所长,也各司其职,她们有的擅长设计服装,有的擅长设计花样,有的擅长服装版型。在周雪清老师的带领下,她们不仅通过不断地参展来扩大影响力,还通过与故宫、省博物馆合作开发文创产品,来扩大市场,也开发出刺绣的口罩、绣嚢、屏风、手袋、首饰盒、摆设小件等产品,多方面地展现刺绣。

她们更多地在尝试将这项古老的技艺推陈出新。“比如像传统的花鸟和牡丹图案,用线都比较实,但是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可以将它们表现得虚实结合一点,更能展现出缥缈的神韵,也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罗杏玲展示了一件新绣的无袖旗袍,上面点缀的刺绣玉兰突破传统以实针描摹的方式,将朵朵玉兰渲染出深浅不一的蓝色,若隐若现与服装的主色调相呼应,清淡雅致,与传统花团锦簇、色泽饱满绚烂的审美,大异其趣。

“这些都要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慢慢悟出其中的道理,这些也不是老师能一开始就传授的。”罗杏玲说,做艺术要沉得下心去实践,也讲悟性,但无论如何她都会尽可能地为守护这份传统而不断努力,“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将这项传统手工艺传承好,继续发扬光大。”

【专题策划】廖薇 明剑
【图片拍摄】记者 缪晓剑
【视频制作】记者 陈思理 廖薇
【采写】记者 闫莹莹
【平面设计】记者 陈思理
编辑 廖薇 二审 谢琼 三审 吴森林